English

关于重评泥塑《收租院》

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关于泥塑《收租院》的记忆可以从它所表现的“阶级斗争”这个核心主题来切入。《美术》杂志1965年第6期以《革命雕塑向前迈进的新起点》为题组织了6篇赞扬和介绍《收租院》创作经验的文章,编者在前面指出∶“它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产物,也密切配合了革命斗争的根本任务。它从不断革命论的思想高度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阶段的阶级斗争,体现了广大群众绝不忘记阶级斗争,绝不容忍剥削制度复辟的革命意志。”应该说,这是对于创作《收租院》的时代背景所作的比较恰切的概括,它也正好反映出编者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比较准确的把握。今天看来,在这段“宏大叙事”的话语底下,不难复原出当时历史的具体图像——《收租院》正是这幅图像中十分浓烈的一笔。

对处于知识界、文艺界以外的社会基层,是以大规模开展的阶级斗争展览为强化“阶级斗争教育”的主要形式。《收租院》的诞生正是这种“展览热”的最高成果,其创作人员也谈到他们是如何在创作中“吸收全国各地近几年来所举办的阶级教育展览会中塑造模型的经验”的。说它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产物”,因为自从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后,首先进行的清查农村干部腐败行为的“四清”斗争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这些大都出身于贫农成分的干部何以会腐化?流行的解释是“沾染了地主阶级的思想”,进一步的推论就是阶级敌人“人还在,心不死”,证明了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延续。于是必须从“不断革命论”的“思想高度”来认识这场斗争。

在记忆中复活《收租院》主题和语境的历史是为了与遗忘作斗争,这种遗忘可能使年轻的朋友会轻松地谈论《收租院》的艺术“超前性”和“创新性”。

面对《收租院》这样一组“最鲜明”、“最有力”的阶级斗争话语体系的图解之作,所有对于“血统论”横行天下仍有着恐怖记忆、对于“唯成分论”的祸害还心有余悸的人们,恐怕难以用一种“纯真之眼”来感受它的道德正义性或感召力。因为,它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话语威力已历史地成为了它的客观性,它无法使自己剥离出来。希望它以一种脱胎换骨后的全新面孔去占据世界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把交椅,恐怕很难。

重新评价那些曾在我们的心灵上刻下了深刻印记的作品无疑很有意义,因为无论如何,它都将是一次使历史存在、拒绝遗忘的真诚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